正是因为有这五个方面的战略性有利条件,我们在2020年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,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。
2020年,从俄原油、天然气、煤炭进口量占中国进口份额分别为15.4%、8.3%、15%,而俄对华原油、天然气、煤炭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0%、5%、18%。一、第一轮能源危机的发展过程及成因 第一轮全球能源危机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: 第一,欧洲率先爆发天然气短缺和电力供应危机。
第三,逐步推进民生用能价格市场化改革,对贫困群体给予直接补贴。2021年10月,欧洲市场的天然气价格约为31美元/百万英热单位,换算成同等热值当量原油的价格达176美元/桶,为后者的2.2倍。三是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给予直接用能补贴。四是来风条件恶化致欧盟2021年前9个月风能发电量同比下降17.3%,为近3年来最低水平。(本文发表于新华社半月谈2022年5月26日。
在这两轮能源危机中,欧洲均处于风暴的中心。四、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对策建议 第一,适当增加煤炭产量,缩减液化天然气采购规模,调控成品油出口。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经济增长 经济工作 。
疫情防控的举措必然影响到生产、投资、消费各个方面,使经济全面放缓,要实现今年5.5%的增长目标将更加困难。我们和欧洲国家没有地缘政治的矛盾,要避免落入美国和海外有些势力的圈套,影响我国和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。所以,保持快速增长、扩大开放、倡导全球化既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、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,也是破解美国图谋和外部挑战的最好办法。我们必须努力保持增长,这样可以增强信心,其他国家也会对我们有信心,这是对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对外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好办法。
所以,三重压力中最关键的是预期转弱。总之,除了美国为了维持政治霸权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之外,对其他国家而言,中国的增长、中国的开放、中国的发展正是他们的发展机遇。
从中长期来讲,经过这次俄乌战争,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不信任和安全局势的紧张一时间注定难以消除。比如平台治理、双碳目标、房地产行业整治、共同富裕,每一项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改革、调控政策和发展方向,但在执行上,一些中长期的、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、地方化、碎片化执行,形成了合成谬误,打击了大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,尤其是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心,而我们都知道,信心比黄金更重要。各地在争取动态清零以后,要迅速恢复生产生活。通过多方的努力,今年保持5.5%左右的增长还是有可能的。
拜登还在华盛顿举行东盟国家特别峰会,推动美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并试图说服这些国家把供应链搬离中国。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。我们坚决维护《联合国宪章》,尊重每个国家领土的完整。美国、欧洲本来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,俄乌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通货膨胀。
层层加码本质上是一种懒政的表现。这些是国际环境中出现的重大新挑战。
贸易是双赢的,而且贸易当中的小经济体从中受益超过大经济体。最新的行动则包括美、日、印、澳组成一个联盟,想打造亚洲版的北约,美国主导的北约则邀请了日本、韩国这些西太平洋的国家去参加他们的峰会。
当前,中国经济遇到哪些重大新挑战,怎么应对这些挑战呢? 当前经济面临国内外双重新挑战 从国外看,美国总统拜登2021年上台以后,相比特朗普时的对华政策而言,换汤不换药,延续了贸易战、科技战,而且变本加厉积极推动组建所谓的民主同盟,以政治体制、价值观、意识形态等划界,试图以此在政治上孤立中国,进而在经济上让这些国家和中国脱钩。提振信心,守住重心,化解国内经济挑战 从国内的经济挑战来讲,我们从去年以来面临三重压力——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。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有些地方打着疫情防控需要静态管理的旗号,不让农民下地。由于疫情已经两年多,在一些封控城市,很多中小微企业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。对于俄乌战争,我们要继续坚持清晰坚定的国家立场,即我们希望和平,主张用外交解决争端,不愿意看到战争。对中国而言,我国不仅是石油的主要进口国,粮食也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进口。
进入今年3月份以后,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因为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染率非常高,一些地方,像深圳、广州、上海、北京相继出现疫情。自2008年以来,中国每年为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5%至30%之间,如果能保持这一贡献率,美国以外那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就业、社会稳定和发展,不能没有中国市场,就不会轻易掉进美国的圈套,美国要其他国家和中国脱钩的图谋就难以实现,我国就会有更大的机会争取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
当前,中国经济遇到哪些重大新挑战,怎么应对这些挑战呢? 当前经济面临国内外双重新挑战 从国外看,美国总统拜登2021年上台以后,相比特朗普时的对华政策而言,换汤不换药,延续了贸易战、科技战,而且变本加厉积极推动组建所谓的民主同盟,以政治体制、价值观、意识形态等划界,试图以此在政治上孤立中国,进而在经济上让这些国家和中国脱钩。一定要把这项认识落实到位,在发展中解决国内国外的问题,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多。
实际上,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天,还处于这样一个下滑周期当中。从中长期来讲,经过这次俄乌战争,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不信任和安全局势的紧张一时间注定难以消除。
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。农业与工业不同,农时一误就是一年,这会影响到粮食安全,威胁社会稳定。美国也许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,宁可为了政治利益牺牲经济利益,但是欧盟、东盟和其他经济体如果跟随美国和中国脱钩,需要牺牲掉自身的经济利益,在政治上他们只不过为美国维持霸权做嫁衣裳,得不偿失。我们必须努力保持增长,这样可以增强信心,其他国家也会对我们有信心,这是对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对外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好办法。
但是,面对美国的这种图谋,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,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,拥有世界第一大市场。我们和欧洲国家没有地缘政治的矛盾,要避免落入美国和海外有些势力的圈套,影响我国和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。
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是预期转弱,因为预期转弱以后,大家投资就没有信心,供给就会减少,供应链受到冲击,也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,进一步传导就会带来就业下降,收入不增长,最终需求也会收缩。要科学地落实防疫方针,而不是层层加码 就当前来讲,在疫情防控上,要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,但在落实上要做到科学、有效,不能在落实当中滥用权力,层层加码。
同时,我们的救助也要关注受疫情冲击的个人和家庭。除了美国对中国发动的遏制和孤立行动之外,俄乌战争从今年2月底爆发到现在,短期之内的影响很明显,造成全球的石油天然气价格、粮食价格急剧上涨。
我们坚决维护《联合国宪章》,尊重每个国家领土的完整。所以,在落实防疫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原则,开动脑筋,因地制宜,而不是层层加码。从国内看,从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,我国经济已经出现比较大的下滑,这一下滑趋势源于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。最新的行动则包括美、日、印、澳组成一个联盟,想打造亚洲版的北约,美国主导的北约则邀请了日本、韩国这些西太平洋的国家去参加他们的峰会。
总之,除了美国为了维持政治霸权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之外,对其他国家而言,中国的增长、中国的开放、中国的发展正是他们的发展机遇。在这种状况下,一定要出台有效的政策来共渡难关,像减税、免税、减租金、贷款延期等一系列措施,都是必要的。
预期怎么转弱的呢?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政策执行层面出了问题,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一些政策执行中的合成谬误。贸易是双赢的,而且贸易当中的小经济体从中受益超过大经济体。
比如平台治理、双碳目标、房地产行业整治、共同富裕,每一项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改革、调控政策和发展方向,但在执行上,一些中长期的、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、地方化、碎片化执行,形成了合成谬误,打击了大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,尤其是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心,而我们都知道,信心比黄金更重要。层层加码本质上是一种懒政的表现。